- 贺建清;
基于“BOPPPS+PBL+SPOC”的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进行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可推进以学生为主体、目标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培养和锻炼学生有效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构建了基于“BOPPPS+PBL+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师生良好互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影响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因素。
2025年08期 v.47;No.357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磊;
写作作为目标语言知识内化的关键路径,其反馈机制在检验认知建构成效及深化语言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传统人工反馈存在形式单一、质量参差及个性化不足等局限。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类人语言生成等核心功能,为写作反馈机制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智能批改与教育评价的系统化整合。通过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反馈模型,实证分析不同干预方式对大学生英语写作动机、学业成绩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智能反馈系统在提升语言表达准确性、优化文本结构逻辑性以及激发创作自主性方面呈现显著优势,其多维度实时反馈特性有效解决了传统反馈滞后性问题,为二语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可量化参考依据。
2025年08期 v.47;No.357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熊荣;程怡敏;郭梦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文化命题。江西省非遗资源丰富,但与高校教育的融合仍存在结构性困境。通过实地调研江西省高校非遗教育实践,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其矛盾突出表现为课程体系的碎片化与师资结构的失衡。因此基于多学科理论框架,系统探究非遗传承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机制。提出“联动—共进—协同”的三维生态机制模型,探索了江西非遗与高校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路径与实践方案。研究发现,通过课程联动实现非遗传承在地化重构、利用双向赋权机制优化师资生态、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教育共同体,能够有效破解非遗教育融合困境,并推动非遗文化资本向教育资本的可持续转化。
2025年08期 v.47;No.357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鹏举;张小刚;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关系深入讨论,不仅是建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教育强国的现实需要。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存在一种以共在、共融、共存、共生为特征的情感共鸣、经验互生、场域共存和文化互补关系。教育研究者秉持深度介入实践的价值理念,基于“走近”才能“走进”的实践逻辑,旨在突破理论与实践区隔,实现两者协同共生;化解多元角色间冲突,重构实践身份认同;凸显研究主体能动性,消解主客二元对立;从局外人走向局内人,重塑田野行动身份。然而,当教育研究者在介入实践过程中时,会遭遇教育理论桎梏指导教育实践探索、教育实践阻碍反哺教育理论建构、研究主位与实践客位相互掣肘、实践经验抽离社会意义阐释等现实境遇。为此,应重塑实践主体间性研究意识、重构实践主体在场共生关系、构建理论与改进实践共同体、开展在场具身实践行动研究。
2025年08期 v.47;No.357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